Latest

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如何解讀?

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如何解讀?

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香港保險時,往往心裡冒出同樣的疑問: 「這些分紅真的拿得到嗎?還是保險公司在畫大餅?」 尤其當業務員說到「非保證收益」時,客戶更容易覺得不踏實:既然叫「非保證」,是不是代表將來可能一分都拿不到? 那麼,現在保單裡演示的高收益率,會不會只是泡影? 這些疑慮其實非常常見,也是很多人對港險心存芥蒂的原因。今天,我就帶您用故事、歷史、數據和制度監管,一步步拆解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結構。 歷史回顧:為何香港敢談「高收益」? 要理解香港保險,必須先回顧它的歷史。 * 1841 年:香港保險業開端,當時第一家保險公司在港成立。從那時起,香港保險經歷了政權更迭、世界大戰、亞洲金融風暴、2008 金融危機,卻有一個關鍵事實:至今沒有任何一家香港人壽保險公司破產。 * 1948年3月12日正式成立的臺灣產物保險公司,它是接管日治時期日本保險會社後成立的。 另外,台灣第一家壽險公司則是1947年成立的台灣人壽保險公司。  這段歷史差距奠定了保險文化的不同。香港保險業不僅歷史悠久,而且發展中逐漸吸收了「美式分紅」和「

投資新浪潮: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如何改寫投資未來?

投資新浪潮: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如何改寫投資未來?

想像你用手機就能投資房地產或私募基金,這不是夢,而是證券代幣化帶來的新時代。從新創到華爾街巨頭,誰在推動這股潮流?投資人又該如何把握? 未來你的投資組合會長什麼樣? 試著想像這樣的一天: 早晨打開投資 App,看到清單上除了熟悉的 蘋果、特斯拉,還多了幾個新標的: * 「紐約出租公寓收益基金(Tokenized)」 * 「矽谷成長型科技股權(Security Token)」 * 「綠能基建債券(Tokenized Bond)」 你沒有花 50 萬美元買下一棟房子,也不必成為合格投資人才能進入私募基金,而是只用幾百美元,就能參與這些代幣化資產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存放在你的數位錢包裡,24 小時隨時可以交易。 這就是「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」正在帶來的改變。不僅僅是技術升級,而是一場 資產形態、金融基建與投資文化 的深度重構。 探索數位金融前沿:從痛點到願景 投資人常常困於傳統資產的三大痛點: 1. 高門檻:動輒數十萬美元起跳的私募基金或不動產投資。 2. 低流動性:

Innodata (NASDAQ: INOD) — AI 資料服務新星:從「人力標註」到「資料平台」的蛻變

Innodata (NASDAQ: INOD) — AI 資料服務新星:從「人力標註」到「資料平台」的蛻變

投資亮點 * 營收爆發:Q1 營收 US$58.3M(+120% YoY);Q2 營收 US$58.4M(+79% YoY)。 * 盈利拐點:Q2 調整後 EBITDA US$13.2M(佔營收 22%);淨利 US$7.2M,去年同期還在虧損。 * 毛利率改善:Q2 毛利率 43%,比去年同期的 32% 提升明顯。 * 現金穩健:手上有 US$59.8M,外加 US$30M 信貸額度沒動。 * 全年指引上修:成長目標從「40%+」調高到「

CrowdStrike (NASDAQ: CRWD) — 從端點防護到「AI 原生安全雲」,三條增長曲線的再加速

CrowdStrike (NASDAQ: CRWD) — 從端點防護到「AI 原生安全雲」,三條增長曲線的再加速

為什麼要關注 CrowdStrike? 關注 CrowdStrike 的理由,現在比一年前更充分。第一層故事,是它仍在以高雙位數的速度擴張一個極大的市場:Q2 會計年 2026(截至 2025/7/31)營收 11.7 億美元,年增 21%;本季新增加的 Net New ARR 2.21 億美元,把期末 ARR 推到 46.6 億美元,年增 20%。 更關鍵的是,非 GAAP 指標的盈利能力與現金流在同時抬升:本季非 GAAP 營業利益 2.55 億美元(營業利益率 22%),自由現金流 2.

【為什麼比起直接持有美國房地產,機構更喜歡基金化投資?】

【為什麼比起直接持有美國房地產,機構更喜歡基金化投資?】

從投資痛點到建商型基金的最佳解答 一、跨境投資的起點:為什麼大家想投資美國房地產? 近十年來,美國住宅不動產逐漸成為全球投資人的焦點。原因不難理解: * 美國人口結構持續增長,移民流入與南部、二線城市的繁榮帶來長期需求; * 美元資產被視為「避險型配置」,能對沖本國貨幣貶值風險; * 租金市場相對穩健,尤其在利率高企下,更多人被迫租屋,讓租賃需求長期存在。 但當投資人真正踏入市場,就會發現一個兩難:要不要自己買房? 二、直接持有的不便與風險 1. 投資成本高昂 直接買房意味著:首付款動輒十幾萬至數十萬美元,加上交易過戶費、律師費、物業維護與保險支出,對多數投資人而言都是沉重負擔。 2. 稅務負擔複雜 外國投資人售屋時要面對 FIRPTA 15% 扣繳稅,而且是依成交總價計算,而非利得金額。再加上各州稅收與地方規費,現金流經常被鎖死。 3. 國籍身份不平等 美國本地居民可享有貸款優惠,而外籍投資人往往利率更高、條件更嚴苛,甚至根本無法取得合理貸款。 4. 收益率的不確定 直接持有的租金收益看似吸引人,但實際上:

隱形資本巨擘:2025 全球家族辦公室投資趨勢與富豪心態解碼

隱形資本巨擘:2025 全球家族辦公室投資趨勢與富豪心態解碼

亞洲家族辦公室的投資趨勢反映富豪家族的偏好 近十年來,亞洲成為全球財富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。隨著中國、新加坡、香港以及中東資本的興起,家族辦公室在亞洲呈現爆發式增長。僅在新加坡,註冊家族辦公室數量在五年間增長逾十倍;香港亦吸引大批新設立的單一家族與多家族辦公室,顯示亞洲正逐漸取代歐美,成為全球家族資本的新樞紐。 家族辦公室的投資動向,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資產配置調整,而是一面映照 高淨值家族想法與心態的鏡子。當我們看到他們加碼私募股權、基金化房地產、或轉向 ESG 與新興科技時,背後透露的並非單一投資選擇,而是對於 風險、回報、世代傳承與價值觀 的深層判斷。 「在波動加劇、經濟衰退陰霾籠罩之際,全球家族辦公室首先考量的,仍是如何守護並延續跨世代的財富。」 一、整體投資格局:另類資產的崛起 隨著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升溫,家族辦公室的投資組合出現明顯轉向。調查顯示,另類投資比重已從 2022 年的 42% 上升至 2025 年的 52%,首次突破半數大關。相對之下,傳統的公眾股票與固定收益資產逐步讓位,凸顯出家族資本更重視 風險調整後報酬

【個股觀點:D.R. Horton (DHI)】全美住宅龍頭,在降息與供給缺口的交會點上加速奔跑

【個股觀點:D.R. Horton (DHI)】全美住宅龍頭,在降息與供給缺口的交會點上加速奔跑

為何 DHI 正在成為市場焦點? 近來,美國房地產建商股表現強勁,D.R. Horton(DHI)更是其中的領跑者。除了自身穩健的經營策略,背後還有幾個催化因素:機構資金(包含巴菲特的波克夏)大舉進場、利率有望逐步下降,以及美國新屋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。 美國住宅房市龍頭 D.R. Horton (DHI) D.R. Horton(NYSE: DHI)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住宅建商,連續20多年穩坐全美交屋量第一的位置。市占率已達14%,相當於每7間新屋就有一間是DHI蓋的。 公司成立於 1978 年,總部位於德州,業務遍及全美 30 多個州,產品線涵蓋入門級(Express Homes)、中端主流(D.R. Horton)、高階住宅(Emerald Homes)以及活躍銀髮族社區(Freedom

傳承與挑戰:從家族糾紛到百年企業的啟示錄

傳承與挑戰:從家族糾紛到百年企業的啟示錄

「富不過三代」幾乎是所有企業家揮之不去的陰影。近年來,大同、東元、永大電梯等企業的接班風波,更讓人深刻體認到家族企業的傳承,往往比創業本身更為複雜。 傳承失敗的前車之鑑 許多知名案例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: * 明通治痛丹:創辦人驟逝,家族爭奪經營權,導致品牌逐漸衰敗。 * 永大電梯:董事長許作立退休後,堂弟與外部資本結盟,2019年改變經營權結構,最終由日立集團持股過半而掌控。 * 長榮集團:雖然張榮發留下遺囑明定接班人,但因法律工具運用不足,仍引發家族爭產。 這些事件都傳達出同樣的警訊:若缺乏完善的傳承規劃,家族可能因理念分歧或外部勢力介入,失去對企業的掌控。 單靠遺囑,遠遠不夠 許多企業家以為只要立遺囑或提前移轉股權,就能完成傳承。然而,民法上的遺囑設計偏向「公平分配」,而非「企業永續經營」;這往往忽略了家族共識與股權控制的細節,導致紛爭不斷。 反觀台塑集團,雖然繼承人間亦有爭議,但因傳承機制相對完善,股權與經營權仍然穩固,提供了另一種典範。 家族企業傳承的三大關鍵策略 1. 閉鎖型公司控股 例如大立光林家透過成立「茂鈺」與「石安」

【個股觀點:MercadoLibre(MELI)】科技、物流與金融的三重護城河,拉美之王自由市場的崛起之路

【個股觀點:MercadoLibre(MELI)】科技、物流與金融的三重護城河,拉美之王自由市場的崛起之路

MercadoLibre, Inc.(MELI)是拉丁美洲領先的電商與金融科技平台,西班牙語為自由市場,總部設於烏拉圭蒙特維多,主要營運市場為巴西、阿根廷與墨西哥。MercadoLibre 整合了電子商務平台、數位支付(Mercado Pago)、物流服務(Mercado Envios)、廣告平台(Mercado Ads)與小額貸款業務,致力於推動區域內的電商普及與金融包容性。 我們看好 MELI 的三大理由 1. 電商與廣闊前景與 MELI 的市場主導地位:拉丁美洲電子商務市場的滲透率仍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,在此背景下,MercadoLibre 作為該區域最大電子商務平台的地位,於拉丁美洲三大市場巴西、墨西哥、阿根廷皆佔據頭部地位,並在巴西、墨西哥等地建立密集的倉儲與配送網絡,有效拉開與競爭對手 Shopee、Amazon 的差距,深度物流整合不僅提高用戶體驗,也形成難以複製的護城河。 2. 金融科技引擎的驅動: MELI 不僅是電商更是金融科技巨擘,具備完整的「購物 + 支付

信託失效後才明白:保險與信託的雙重防火牆

信託失效後才明白:保險與信託的雙重防火牆

當高淨值家族面對資產傳承與風險隔離時,「信託」與「保險」一直是兩大核心工具。這篇文章將以張蘭女士(CVC基金爭議案)為案例,說明在信託失效的情況下,香港保險如何成為最後一道財富防火牆,凸顯兩者在財富保全中的不同定位與互補價值。 一、案例背景:張蘭家族信託失效風暴 張蘭女士為保全資產、推動傳承,成立了境外家族信託(Success Elegant Trading Limited,簡稱SETL),並將資金匯入亞洲信託帳戶。但在與CVC基金的法律爭議中,其信託結構遭質疑「實益擁有權仍在本人」,最終新加坡高等法院認定: “Judge did not err in finding that Mdm Zhang was the beneficial owner of the Assets.” 信託帳戶中的七筆款項中,有三筆轉給其子汪小菲,其餘四筆直接匯入張蘭個人帳戶。法院認定其行為不符合信託規則,導致整個信託架構「穿透」,SETL信託失去保護力,

從瑞士金庫到長庚病房──家族辦公室視角下的「王永慶信託啟示錄」

家族傳承

從瑞士金庫到長庚病房──家族辦公室視角下的「王永慶信託啟示錄」

2008 年王永慶辭世後,子女驚覺父親在瑞士銀行另有高達 400 億新臺幣的資產,卻因「不可撤銷信託(Irrevocable Trust)」條款而無權動用;該筆資金被指定分 20 年逐步捐入長庚醫療基金,用於癌症治療。對比子女僅能取得臺灣本地帳戶中的 100 億,這段家族戲劇讓「信託 vs. 遺產」的張力一覽無遺,也凸顯了家族辦公室在傳承結構設計上的關鍵角色。 一、家族辦公室觀點:從三大構面解讀 構面 傳統思維 王永慶案例的「顛覆」 家族辦公室可貢獻之處 財富所有權 個人資產 → 子女繼承 財富歸屬信託,子女僅為「潛在受益人」 事前教育家族:所有權分離、受託人角色、信託保護 資產使命 留錢給孩子 「留責任給孩子、留資源給社會」— 每年 20 億公益支出 協助擘畫「雙重底線」

「美式 vs 英式分紅保單」一次看懂兩大熱門儲蓄保險策略!

家族傳承

「美式 vs 英式分紅保單」一次看懂兩大熱門儲蓄保險策略!

在香港保險市場中,分紅型保單長期受到財富管理專業人士與高資產客戶的重視。這類產品兼具「保障」與「收益」的雙重功能,是資產保全與增值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隨著市場發展,分紅保單逐漸分化為兩大主流類型:「美式分紅」與「英式分紅」。兩者的分紅機制與資金運用方式截然不同,適用族群與理財目標也有所差異。 本文將從制度設計、資金運用、回報表現與適用對象四大面向出發,分析這兩種保單類型的核心特徵,協助讀者釐清選擇邏輯。 一、英式美式差異 美式分紅:靈活派發、即時現金流 美式分紅保單的主要特色在於「每年派發現金紅利」。保險公司根據當年營運盈餘表現,按年度將一部分利潤以現金形式分派給保單持有人。這些紅利可選擇直接提領、抵扣保費或用以購買額外保障。 相對於保守型或長期規劃導向的產品,美式分紅保單提供了高度的資金靈活度。這類設計尤其適合對流動性有需求的投保人,例如企業主、準備子女教育金的家庭,或預備提前退休者。 不過需留意的是,現金紅利並不保證發放,與保險公司財務狀況息息相關,屬於非保證收益。 英式分紅:長期複利、穩健增值 英式分紅保單則採取「保額分紅」機制,紅利不會即時派發,而是以

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家族傳承

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從一位70歲婦人千萬積蓄被騙談起的金融教育,近期台中一名70多歲婦人因投資「境外保單」慘遭詐騙,損失了近千萬元。她原以為自己做了穩健投資,連續三年都如期收到利息,卻在第四年才驚覺:「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!」這起案例再次提醒我們:面對陌生或非透明的金融商品,金融商品再保證,也不能用信任取代查證。 以下三個重點,讓我們在接觸境外保單時做出更安全、理性的判斷: 1. "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常見的話術與陷阱" 2. "投保境外保單前要了解哪些重要資訊?" 3. "多一分查證,少一分遺憾" 一、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三大常見陷阱 許多受害者並非因貪心而受騙,而是落入以下常見陷阱: * 信任代替查證:當推銷者是熟人或長期信任對象時,容易忽略對保單背景與合法性的查證。 * 高報酬迷思:若保單強調穩定高收益,且前期如期給付,容易使投保人產生安全感與依賴,進而降低對商品真實性與可持續性的質疑與審慎判斷。 * 資訊不足與理解落差:不了解境外保單的運作與申購流程,未能察覺交易模式中潛藏的異常與風險。 二、投保前,應該確認的三件事 1.

【個股觀點:Coinbase Global, Inc. (COIN)】跳脫幣圈敘事,交易和支付體系的全新霸主

投資管理

【個股觀點:Coinbase Global, Inc. (COIN)】跳脫幣圈敘事,交易和支付體系的全新霸主

Coinbase Global, Inc. 成立於 2012 年,總部位於美國,是一家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。它允許用戶買賣、儲存和交易比特幣、以太坊和 USDC 等數位資產,為全球數百萬散戶和機構客戶提供支援。 Coinbase 平均每月交易用戶約 800 萬,平台資產規模達 4,040 億美元,2024 年年交易量達 1.162 兆美元。 Coinbase 倡導加密貨幣監管,並於 2021 年 4 月在納斯達克股票代碼 (NASDAQ: COIN) 上市,並於 2025 年 5 月被納入標準普爾 500 指數,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 我們看好 Coinbase(COIN) 的三大理由 1.

【個股觀點:ServiceNow (NOW)】從系統整合到價值創造,企業 AI 轉型浪潮下的新核心

投資管理

【個股觀點:ServiceNow (NOW)】從系統整合到價值創造,企業 AI 轉型浪潮下的新核心

ServiceNow(NOW)是一家專注於 IT 管理工作流自動化的軟體公司,提供數位工作流和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雲端平台。自從 2003 年成立以來,該公司成為企業軟體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,為羅素 1000 指數和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成份股之一,並於 2018 年榮獲《富比士》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榜首。 我們看好 NOW 的三大理由 1. AI 驅動營運效率提升,利潤擴張具體兌現:ServiceNow 在內部廣泛導入人工智慧技術,有效提升了營運效率與利潤能力,2025 年第一季度非 GAAP 營業利潤率達到 30.9% 展現出高度的效率提升潛力。 2. 核心訂閱業務穩健成長,各行業需求強勁支撐:1Q25 訂閱收入在恆定匯率下年增 20%,連續五季度實現 20% 以上增數,所有主要工作流程(特別是 CRM、行業解決方案與核心業務)

【個股觀點:SOFI】顛覆傳統的金融科技新勢力

投資管理

【個股觀點:SOFI】顛覆傳統的金融科技新勢力

SoFi Technologies, Inc.(SOFI)為美國金融科技公司,總部位於舊金山,由 Stanford 大學 MBA 學生於 2011 年所創立,起初以提供學生借貸業務而聞名,現將其業務擴大,包含個人貸款、信用卡、抵押貸款、投資帳戶、銀行業務等金融服務,公司成立中旨在於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便捷的金融服務。 我們看好 SOFI 的三大理由 1. 垂直整合的業務模式 SoFi 的一大優勢在於其從貸款、儲蓄到投資服務的全方位整合。與傳統銀行相比,SoFi 不僅提供一站式金融解決方案,還透過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服務,提升用戶黏著度,從而有效降低客戶獲取成本。 2. 不斷擴張的會員基礎 SoFi 的會員數量增長速度驚人,這得益於其多元化的金融服務與用戶體驗。SoFi 的活躍會員數量已突破 1000 萬人。隨著產品滲透率提高,每位用戶的平均收入(ARPU)也將進一步增長,為未來營收提供強勁支撐。 3.

百年傳承與家族企業治理—李錦記的經驗與啟示

家族傳承

百年傳承與家族企業治理—李錦記的經驗與啟示

百年家族企業若要順利傳承,經常面臨「富不過三代」的魔咒。李錦記家族在歷經兩次重大內部分裂後,深刻體認到制度化的家族傳承至關重要。透過家族委員會和家族憲章的設立,以及可能的閉鎖性公司與家族信託架構,降低家族企業在傳承中面臨的風險。 家族企業的傳承挑戰:李錦記的兩次分家事件 李錦記於1888年成立後,第一次重大家族分裂發生在1972年。當時第二代傳人李錦裳去世,三位兒子分得平均股權,但三兄弟經營理念分歧,長子李兆榮與次子李兆登主張保守經營,三子李兆南則主張積極擴張。最後兩位哥哥決定出售股權退出企業,李兆南之子李文達購買了這些股份,成為第三代掌門人。 第二次家族衝突發生於1987年,李文達與其弟弟李文樂因股權分配問題爆發爭執,甚至對簿公堂,最終經過兩年官司纏訟,李文達以8,000萬港元買回李文樂的四成股份。這次事件充分暴露家族傳承時內部治理不足的問題,也凸顯出家族成員直接持股的結構易導致股權分散與治理風險。 經歷兩次分家後,李文達深刻體認到,家族企業若要持續發展,必須建立更有效的治理機制,避免家族內部紛爭威脅到企業的永續經營。 家族憲章的建立:自我約束與治理規範 在面對家族傳

對等關稅上路,川普政府究竟在打什麼算盤?

投資管理

對等關稅上路,川普政府究竟在打什麼算盤?

重點摘要 1. 美國財政赤字已達皆進不可持續的地步 2024 年,美國預算赤字已超過 GDP 的 6.28%,主因為過去拜登政府透過大量撒錢的經濟寬鬆政策,其中淨利息上支出了 8,820 億美元,佔 GDP 比例達 3.02%,若財政赤字惡化下去,美國將迎向債務危機。 2. 鋪路《海湖莊園協議》,川普時代下的新貨幣體制 在《海湖莊園協議》中,米倫將所有美國經濟現況下遇到的問題歸咎於「過強的美元導致」,據論文提出的解決方法,在削弱美元的過程中,將引進關稅和國防解決美元過強的問題。 3. 以歷史為鏡,川普式下的經濟走向將有哪些趨勢? 此次的關稅背景與 1971 年的「尼克森衝擊」類似,在當時造成經濟停滯性通膨,在此次逆全球化、貿易壁壘的情況下,預計目前 (4/11) 關稅政策預計將為美國今年帶來超過 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