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傳承規劃
經商失敗陷債務危機!保單也難逃法網?
近年來,保單逐漸成為理財規劃的重要工具,許多人將其視為財富管理與保障的雙重利器。然而,當債務危機發生時,這些保單是否真能「保護財富」?2022年底,最高法院的一項新見解重新定義了保單的法律屬性,大幅改變其在債務清償中的適用規範,對債務人、債權人及保險公司皆產生深遠影響。 林先生曾是餐飲業的成功企業主,但因經營不善而負債累累。隨著名下房產和車輛被拍賣償債後,銀行仍無法全數收回借款,遂向法院聲請查封林先生的其他財產,包括三張投資型保單。這三張保單的被保險人分別是林先生的妻子與兩個孩子,但要保人及受益人均為林先生本人。 法院認定,這些保單的解約金屬於林先生的財產,並依據最高法院於2022年12月的見解,核准債權人的聲請,凍結保單權益。林先生因此無法贖回、解約,甚至無法更換受益人。 保單是否受到保險法的保護? 林先生認為,他名下的投資型保單應屬於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財產,應受到《保險法》第123條的保障。然而,2022年底最高法院大法庭的第897號裁定,統一了保單的分歧見解,明確認定債權人有權針對債務人的保單申請強制執行。此判決雖為法律適用提供了統一標準,卻也引發地方法院、壽險公司與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