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金難買少年貧:沈殿霞的遺產信託智慧

千金難買少年貧:沈殿霞的遺產信託智慧
2008年,香港知名主持人沈殿霞因病離世,留下了一筆高達數千萬港元的遺產。然而,她並未直接將這些資產交給當時僅20歲的女兒鄭欣宜,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信託安排,為女兒的未來提供財務保障的同時,避免年輕揮霍的風險,展現了一位母親用心良苦的智慧。

信託:一份長期而穩健的財富保障

沈殿霞設立的屬於「生前信託」,在她去世後即生效。根據香港信託法律,納入信託的財產不再屬於原資產持有人,而是由受託人持有,受益人則依信託契約分配財產利益。這樣的安排,讓鄭欣宜在其母親過世後無法直接繼承遺產,而是依照信託條款逐步取得使用權。這種操作模式,不僅有效保護了財產不因繼承人的不成熟決策而損失,也避免了因外界糾紛而帶來的風險。

2022年5月,鄭欣宜年滿35歲,終於獲得信託資產的完整支配權。她從當年年輕時的放縱無度,轉變為成熟穩重,沈殿霞的苦心安排得到了驗證。正如俗話所說,「千金難買少年貧」,信託的設立不僅是財富的保值與增值,更是對受益人培養自律與理性理財能力的過程。

沈女士設立的是生前信託。有另一種方式叫遺產信託。也就是美國信托體系所稱的“Testamentary Trust” 。即通過遺囑對身後留下的遺產不讓繼承人直接繼承,而是設立一份家族信託進行保護,以防止繼承人揮霍或因年幼暫時無力管理,導致財產旁落他人。例如,戴安娜王妃(Princess Diana)即是通過遺產信託保護處分遺產的。在臺灣遺囑信託除了不能對抗民法特留分功能,另必須由遺囑執行人處理遺產稅後,再將剩餘資產交付信託。此外,在臺灣成立生前信託移交資產時,必須先課贈與稅,當然就無身後遺產稅的課徵問題。

左:沈殿霞與年幼鄭欣宜 右:鄭欣宜

受益人有可能提前拿走信託資產嗎?

即使信託規定受益人需滿 35 歲才能繼承信託資產,受益人仍可能在條件達成前依據英國《信託法 1925》(Trust Act 1925)的規定取得部分資金,包括撫養權預付款兩種形式。這些條款在英國法制國家中適用。

撫養權:根據 STEP International Trust Management,受託人可根據規定支付合理金額,作為受益人的醫療費、教育費或生活費支出。例如,若生活費不足,信託資產可以部分用於支付「信託選定的收益」。

預付款:同樣根據 STEP International Trust Management ,受託人可以決定是否提前支付「信託本金」的一部分予受益人,但需要符合以下條件:

  • 預付款金額不可超過受益人所應繼承信託資產的 50%;
  • 除特殊情況外,預付款通常從受益人原有份額中扣除;
  • 預付款是否獲批需考量受益人的財務狀況及用途,並由受託人自行裁定。

另一種遺囑信托 Q-TIP。稱為限制性壽終財產權益,這是一個在美國比較常見的遺囑信托,通常用於有過兩段婚姻的estate planning。先過世的一方指定財產受益人。在世的配偶可以領取信托中的收益,一定條件下還可以支取本金,以保證其生活質量,但無權修改受益人及分配情況。受益的配偶去世後,財產無條件轉給信托指定的最終收益人(一般是先去世一方的子女)。

以沈殿霞為例,假如沈殿霞和鄭少秋離異後找到另一個真愛,於是結婚了,不幸的是沈因病提前去世,留下了第二個丈夫和前夫所生的女兒。兩個都是至愛,沈的遺囑信托可能會採取這種方式:先將資產的收益部分 (earning)分配給在世的配偶,直至配偶去世為止,再將信托剩餘的全部資產轉至親生子女名下,這樣就構成了一個Q-TIP信托。這種安排,使現任的配偶和親生子女兩方面未來的生活都得到了有效保障,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結論:信託作為財富保護與分配的長期策略

信託不僅是一種財富保護工具,更是實現家族財富傳承、保障受益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策略。沈殿霞的生前信託便是一個典型例子,正確的規劃與設置能夠確保財富的長期穩健增值與順利傳承,避免家庭內部的財務爭端,並為受益人提供穩定的生活保障。

Read more

從瑞士金庫到長庚病房──家族辦公室視角下的「王永慶信託啟示錄」

從瑞士金庫到長庚病房──家族辦公室視角下的「王永慶信託啟示錄」

2008 年王永慶辭世後,子女驚覺父親在瑞士銀行另有高達 400 億新臺幣的資產,卻因「不可撤銷信託(Irrevocable Trust)」條款而無權動用;該筆資金被指定分 20 年逐步捐入長庚醫療基金,用於癌症治療。對比子女僅能取得臺灣本地帳戶中的 100 億,這段家族戲劇讓「信託 vs. 遺產」的張力一覽無遺,也凸顯了家族辦公室在傳承結構設計上的關鍵角色。 一、家族辦公室觀點:從三大構面解讀 構面 傳統思維 王永慶案例的「顛覆」 家族辦公室可貢獻之處 財富所有權 個人資產 → 子女繼承 財富歸屬信託,子女僅為「潛在受益人」 事前教育家族:所有權分離、受託人角色、信託保護 資產使命 留錢給孩子 「留責任給孩子、留資源給社會」— 每年 20 億公益支出 協助擘畫「雙重底線」

「美式 vs 英式分紅保單」一次看懂兩大熱門儲蓄保險策略!

「美式 vs 英式分紅保單」一次看懂兩大熱門儲蓄保險策略!

在香港保險市場中,分紅型保單長期受到財富管理專業人士與高資產客戶的重視。這類產品兼具「保障」與「收益」的雙重功能,是資產保全與增值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隨著市場發展,分紅保單逐漸分化為兩大主流類型:「美式分紅」與「英式分紅」。兩者的分紅機制與資金運用方式截然不同,適用族群與理財目標也有所差異。 本文將從制度設計、資金運用、回報表現與適用對象四大面向出發,分析這兩種保單類型的核心特徵,協助讀者釐清選擇邏輯。 一、英式美式差異 美式分紅:靈活派發、即時現金流 美式分紅保單的主要特色在於「每年派發現金紅利」。保險公司根據當年營運盈餘表現,按年度將一部分利潤以現金形式分派給保單持有人。這些紅利可選擇直接提領、抵扣保費或用以購買額外保障。 相對於保守型或長期規劃導向的產品,美式分紅保單提供了高度的資金靈活度。這類設計尤其適合對流動性有需求的投保人,例如企業主、準備子女教育金的家庭,或預備提前退休者。 不過需留意的是,現金紅利並不保證發放,與保險公司財務狀況息息相關,屬於非保證收益。 英式分紅:長期複利、穩健增值 英式分紅保單則採取「保額分紅」機制,紅利不會即時派發,而是以

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從一位70歲婦人千萬積蓄被騙談起的金融教育,近期台中一名70多歲婦人因投資「境外保單」慘遭詐騙,損失了近千萬元。她原以為自己做了穩健投資,連續三年都如期收到利息,卻在第四年才驚覺:「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!」這起案例再次提醒我們:面對陌生或非透明的金融商品,金融商品再保證,也不能用信任取代查證。 以下三個重點,讓我們在接觸境外保單時做出更安全、理性的判斷: 1. "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常見的話術與陷阱" 2. "投保境外保單前要了解哪些重要資訊?" 3. "多一分查證,少一分遺憾" 一、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三大常見陷阱 許多受害者並非因貪心而受騙,而是落入以下常見陷阱: * 信任代替查證:當推銷者是熟人或長期信任對象時,容易忽略對保單背景與合法性的查證。 * 高報酬迷思:若保單強調穩定高收益,且前期如期給付,容易使投保人產生安全感與依賴,進而降低對商品真實性與可持續性的質疑與審慎判斷。 * 資訊不足與理解落差:不了解境外保單的運作與申購流程,未能察覺交易模式中潛藏的異常與風險。 二、投保前,應該確認的三件事 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