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產隔離的迷思:家族信託為何未能守護張蘭?

資產隔離的迷思:家族信託為何未能守護張蘭?
許多人認為,將財富存入信託後便能高枕無憂,實現「資產隔離」與「財富傳承」的雙重保障,然而信託的防護並非牢不可破。在張蘭的案例中,這一工具未能如預期發揮效用,反而被法院認定為個人財產,最終無法達到避險的目的。

家族信託的資產隔離功能與法律保障

家族信託是指信託公司接受個人或其家庭成員的財產託管,並以財富保護、資產隔離、管理和傳承為核心目的,向受益人提供定制化的財務管理與法律保護服務。根據信託法理,一旦資產注入信託,即應視為獨立於委託人、受託人及受益人的財產。這意味著,即使委託人(如張蘭)或受託人面臨債務問題,信託財產也不應成為清償債務的資產,理論上具有高度的法律保護性。

然而,家族信託並非「絕對安全」,其法律效力需符合嚴格的規範。例如《信託法》明確規定信託財產的獨立性,除特定情形外,不得被強制執行或保全。若信託的設立目的涉及逃避債務或違法行為,則不受法律保護。

張蘭家族信託為何被「擊穿」?

  1. 信託財產管理仍由委託人控制
    根據法院判決,雖然張蘭將其 100% 持有的公司注入家族信託,但其公司銀行賬戶的受託人權限未及時更新,信託受益人(汪小菲及其子女)也未成為賬戶受益權所有人。換言之,該賬戶的實際控制權仍在張蘭手中。
    此外,在 2014 年至 2022 年間,張蘭多次以個人身份從信託賬戶轉出資金,未經受託人參與或受益人簽字批准,而銀行亦未對此提出異議。這些資金流向與信託的受益人無關,使法院認定其仍為張蘭的個人財產,而非真正的信託財產。
  2. 信託財產使用與設立目的不符
    法院進一步指出,在收到 中國香港與新加坡的資產凍結令 前,張蘭急於轉出家族信託內的資金,並在信託文件中表明相關銀行賬戶「屬於張蘭個人」。這使法院認定該信託具有規避債務的目的,進而否定其資產隔離功能。
  3. 受益人未參與信託管理
    理論上,家族信託的受益人應當有權管理與分配信託資產。然而,在本案中,受益人 汪小菲及其子女並未對信託財產的運作發表意見或參與決策,亦未對資金轉移提出異議。這種情況加強了法院對該信託仍屬張蘭個人財產的認定。

如何確保家族信託的資產隔離功能?

  1. 確保信託資產的獨立性
    信託資產一旦注入信託,應獨立於委託人、受託人及受益人,並確保銀行賬戶更新受託人權限,避免委託人仍擁有支配權;所有資產變動均應經受託人批准,確保信託資產的管理符合規範。
  2. 受益人應充分參與信託管理
    受益人(如汪小菲及其子女)應當對信託資產的運作發表意見,確保資金流動透明且合規;信託管理
    符合受益人利益,而非由委託人隨意支配。
  3. 確保信託設立目的合法
    家族信託的核心目標應是財富傳承與資產管理,而非逃避債務或隱匿財產。若信託的主要目的涉及規避法律責任,則法院往往會判定該信託無效。

家族信託不是「免死金牌」

張蘭家族信託的失敗,並非家族信託制度本身的缺陷,而是對信託管理規則的違背與濫用。當信託設立者試圖保留過多控制權,並未真正讓資產「獨立」於個人財產時,法院就有可能將其視為個人資產,進而失去法律保護。

家族信託作為財富管理工具,確實能夠提供資產隔離與財富傳承功能,但前提是必須符合法律規範,並確保信託財產的獨立性。否則,即便擁有最嚴密的信託架構,也難以經受法律的考驗,最終可能面臨與張蘭相同的結果——信託被擊穿,資產面臨強制執行

參考資料:

大S都搶不走的「家族信託」,為什麼這次在張蘭這「失靈」了|焦點分析

【案例分享】張蘭的家族信託如何被撃破? 「控制權」成關鍵,為大家上一課

張蘭離岸家族信托案給我們的啟示

Read more

從瑞士金庫到長庚病房──家族辦公室視角下的「王永慶信託啟示錄」

從瑞士金庫到長庚病房──家族辦公室視角下的「王永慶信託啟示錄」

2008 年王永慶辭世後,子女驚覺父親在瑞士銀行另有高達 400 億新臺幣的資產,卻因「不可撤銷信託(Irrevocable Trust)」條款而無權動用;該筆資金被指定分 20 年逐步捐入長庚醫療基金,用於癌症治療。對比子女僅能取得臺灣本地帳戶中的 100 億,這段家族戲劇讓「信託 vs. 遺產」的張力一覽無遺,也凸顯了家族辦公室在傳承結構設計上的關鍵角色。 一、家族辦公室觀點:從三大構面解讀 構面 傳統思維 王永慶案例的「顛覆」 家族辦公室可貢獻之處 財富所有權 個人資產 → 子女繼承 財富歸屬信託,子女僅為「潛在受益人」 事前教育家族:所有權分離、受託人角色、信託保護 資產使命 留錢給孩子 「留責任給孩子、留資源給社會」— 每年 20 億公益支出 協助擘畫「雙重底線」

「美式 vs 英式分紅保單」一次看懂兩大熱門儲蓄保險策略!

「美式 vs 英式分紅保單」一次看懂兩大熱門儲蓄保險策略!

在香港保險市場中,分紅型保單長期受到財富管理專業人士與高資產客戶的重視。這類產品兼具「保障」與「收益」的雙重功能,是資產保全與增值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隨著市場發展,分紅保單逐漸分化為兩大主流類型:「美式分紅」與「英式分紅」。兩者的分紅機制與資金運用方式截然不同,適用族群與理財目標也有所差異。 本文將從制度設計、資金運用、回報表現與適用對象四大面向出發,分析這兩種保單類型的核心特徵,協助讀者釐清選擇邏輯。 一、英式美式差異 美式分紅:靈活派發、即時現金流 美式分紅保單的主要特色在於「每年派發現金紅利」。保險公司根據當年營運盈餘表現,按年度將一部分利潤以現金形式分派給保單持有人。這些紅利可選擇直接提領、抵扣保費或用以購買額外保障。 相對於保守型或長期規劃導向的產品,美式分紅保單提供了高度的資金靈活度。這類設計尤其適合對流動性有需求的投保人,例如企業主、準備子女教育金的家庭,或預備提前退休者。 不過需留意的是,現金紅利並不保證發放,與保險公司財務狀況息息相關,屬於非保證收益。 英式分紅:長期複利、穩健增值 英式分紅保單則採取「保額分紅」機制,紅利不會即時派發,而是以

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從一位70歲婦人千萬積蓄被騙談起的金融教育,近期台中一名70多歲婦人因投資「境外保單」慘遭詐騙,損失了近千萬元。她原以為自己做了穩健投資,連續三年都如期收到利息,卻在第四年才驚覺:「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!」這起案例再次提醒我們:面對陌生或非透明的金融商品,金融商品再保證,也不能用信任取代查證。 以下三個重點,讓我們在接觸境外保單時做出更安全、理性的判斷: 1. "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常見的話術與陷阱" 2. "投保境外保單前要了解哪些重要資訊?" 3. "多一分查證,少一分遺憾" 一、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三大常見陷阱 許多受害者並非因貪心而受騙,而是落入以下常見陷阱: * 信任代替查證:當推銷者是熟人或長期信任對象時,容易忽略對保單背景與合法性的查證。 * 高報酬迷思:若保單強調穩定高收益,且前期如期給付,容易使投保人產生安全感與依賴,進而降低對商品真實性與可持續性的質疑與審慎判斷。 * 資訊不足與理解落差:不了解境外保單的運作與申購流程,未能察覺交易模式中潛藏的異常與風險。 二、投保前,應該確認的三件事 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