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個股觀點:GOOG】財報後上漲約3%,3Q24 財報說了什麼?

【個股觀點:GOOG】財報後上漲約3%,3Q24 財報說了什麼?

雲端業務利潤成長亮眼

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於 10/29 公布 3Q24 的財報,本季財報的亮點在於強勁的營收成長以及雲端業務營利率躍升至 17%。

關鍵財務數據更新:

  • 營收為 883 億美元,YoY+15%,高於預期的 13.6%
  • EPS 為 2.12 美元,YoY+36.8%,高於預期的 1.84 美元
  • 雲端收入 114 億美元,YoY+35%,高於預期的 28%
  • 廣告收入 659 億美元,YoY+10%,高於預期的 655 億美元
  • EBIT 為 285 億美元,YoY+34%,高於預期的 267 億美元
Google 最新財報表現亮眼

以細項來看,Google 搜尋和其他廣告營收成長 12%,仍為公司營收成長的主要推力,YouTube 廣告營收成長 12%,訂閱平台和設備營收成長 28%,以及雲端營收成長 35%。其中雲端收入營利潤從上季的 11% 躍升至 17%,相較去年同期僅有 3% 的營利率幾乎翻了 6 倍,且客戶對現有產品的採用率提高了 30%,反映出 GCP(Google 雲端平台) 在 AI 基礎設施、生成型 AI 解決方案和核心 GCP 產品方面的加速成長。

Google 營收細項顯示各業務穩健增長

其他亮點包括:Waymo 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重大進展,每週行駛超過100萬英里,付費乘車次數超過 15 萬次。透過與 Uber 擴大合作夥伴關係,以及與現代汽車的簽訂新的多年合作夥伴關係,Waymo 將在現有市場和新市場中吸引更多客戶。另外,YouTube 過去 4 季的廣告和訂閱總營收首度突破 500 億美元,且本季 YouTube Shorts 的每日觀看次數已超過 700 億次,顯示出短影音的強勁增長。

未來展望部分,管理層本季的資本支出約為 130 億美元,其中 60% 用於伺服器投資,其他 40% 為資料中心和網路設備,第四季支出將與本季持平。而 2025 年資本支出雖將繼續提高,但增幅可能小於今年的成長幅度。

以上內容僅供內部參考使用,不構成投資建議,未經同意不得轉傳、修改、販售,讀者須自行評估風險。

Read more

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如何解讀?

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如何解讀?

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香港保險時,往往心裡冒出同樣的疑問: 「這些分紅真的拿得到嗎?還是保險公司在畫大餅?」 尤其當業務員說到「非保證收益」時,客戶更容易覺得不踏實:既然叫「非保證」,是不是代表將來可能一分都拿不到? 那麼,現在保單裡演示的高收益率,會不會只是泡影? 這些疑慮其實非常常見,也是很多人對港險心存芥蒂的原因。今天,我就帶您用故事、歷史、數據和制度監管,一步步拆解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結構。 歷史回顧:為何香港敢談「高收益」? 要理解香港保險,必須先回顧它的歷史。 * 1841 年:香港保險業開端,當時第一家保險公司在港成立。從那時起,香港保險經歷了政權更迭、世界大戰、亞洲金融風暴、2008 金融危機,卻有一個關鍵事實:至今沒有任何一家香港人壽保險公司破產。 * 1948年3月12日正式成立的臺灣產物保險公司,它是接管日治時期日本保險會社後成立的。 另外,台灣第一家壽險公司則是1947年成立的台灣人壽保險公司。  這段歷史差距奠定了保險文化的不同。香港保險業不僅歷史悠久,而且發展中逐漸吸收了「美式分紅」和「

投資新浪潮: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如何改寫投資未來?

投資新浪潮: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如何改寫投資未來?

想像你用手機就能投資房地產或私募基金,這不是夢,而是證券代幣化帶來的新時代。從新創到華爾街巨頭,誰在推動這股潮流?投資人又該如何把握? 未來你的投資組合會長什麼樣? 試著想像這樣的一天: 早晨打開投資 App,看到清單上除了熟悉的 蘋果、特斯拉,還多了幾個新標的: * 「紐約出租公寓收益基金(Tokenized)」 * 「矽谷成長型科技股權(Security Token)」 * 「綠能基建債券(Tokenized Bond)」 你沒有花 50 萬美元買下一棟房子,也不必成為合格投資人才能進入私募基金,而是只用幾百美元,就能參與這些代幣化資產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存放在你的數位錢包裡,24 小時隨時可以交易。 這就是「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」正在帶來的改變。不僅僅是技術升級,而是一場 資產形態、金融基建與投資文化 的深度重構。 探索數位金融前沿:從痛點到願景 投資人常常困於傳統資產的三大痛點: 1. 高門檻:動輒數十萬美元起跳的私募基金或不動產投資。 2. 低流動性:

Innodata (NASDAQ: INOD) — AI 資料服務新星:從「人力標註」到「資料平台」的蛻變

Innodata (NASDAQ: INOD) — AI 資料服務新星:從「人力標註」到「資料平台」的蛻變

投資亮點 * 營收爆發:Q1 營收 US$58.3M(+120% YoY);Q2 營收 US$58.4M(+79% YoY)。 * 盈利拐點:Q2 調整後 EBITDA US$13.2M(佔營收 22%);淨利 US$7.2M,去年同期還在虧損。 * 毛利率改善:Q2 毛利率 43%,比去年同期的 32% 提升明顯。 * 現金穩健:手上有 US$59.8M,外加 US$30M 信貸額度沒動。 * 全年指引上修:成長目標從「40%+」調高到「

CrowdStrike (NASDAQ: CRWD) — 從端點防護到「AI 原生安全雲」,三條增長曲線的再加速

CrowdStrike (NASDAQ: CRWD) — 從端點防護到「AI 原生安全雲」,三條增長曲線的再加速

為什麼要關注 CrowdStrike? 關注 CrowdStrike 的理由,現在比一年前更充分。第一層故事,是它仍在以高雙位數的速度擴張一個極大的市場:Q2 會計年 2026(截至 2025/7/31)營收 11.7 億美元,年增 21%;本季新增加的 Net New ARR 2.21 億美元,把期末 ARR 推到 46.6 億美元,年增 20%。 更關鍵的是,非 GAAP 指標的盈利能力與現金流在同時抬升:本季非 GAAP 營業利益 2.55 億美元(營業利益率 22%),自由現金流 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