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託失效後才明白:保險與信託的雙重防火牆

信託失效後才明白:保險與信託的雙重防火牆
當高淨值家族面對資產傳承與風險隔離時,「信託」與「保險」一直是兩大核心工具。這篇文章將以張蘭女士(CVC基金爭議案)為案例,說明在信託失效的情況下,香港保險如何成為最後一道財富防火牆,凸顯兩者在財富保全中的不同定位與互補價值。

一、案例背景:張蘭家族信託失效風暴

張蘭女士為保全資產、推動傳承,成立了境外家族信託(Success Elegant Trading Limited,簡稱SETL),並將資金匯入亞洲信託帳戶。但在與CVC基金的法律爭議中,其信託結構遭質疑「實益擁有權仍在本人」,最終新加坡高等法院認定:

“Judge did not err in finding that Mdm Zhang was the beneficial owner of the Assets.”

信託帳戶中的七筆款項中,有三筆轉給其子汪小菲,其餘四筆直接匯入張蘭個人帳戶。法院認定其行為不符合信託規則,導致整個信託架構「穿透」,SETL信託失去保護力,資產成為追償標的。

二、風險關鍵:信託不是萬靈丹,規劃錯誤等同空轉

張蘭案信託規劃上的兩個穿透點:

  1. 控制權過度集中:她實際主導帳戶資金流向,包括為親屬購買珠寶、轉帳及付款,形同「自己設立信託給自己用」,缺乏真正的「他益信託」特性。
  2. 未避開法律紅線:信託架構必須符合規範與治理原則,否則即便形式完整,仍可能遭法院否定。

結論是:設立信託若要發揮財產保護功能,務必確保受益人獨立性與資產控制權的真正讓渡,確實做到「設給別人,不為自己」。這也是張蘭信託架構遭穿透的根本原因——形式上是信託,實質卻仍為自己所用。

三、轉機關鍵:香港保單資金保全成功

張蘭雖失去信託保護,但在信託之外,她以個人名義於2015年3月向兩家香港保險公司(宏利、全美人壽)支付共逾3100萬美元的保費,並購買兩張高額人壽保單。法院指出:

“There is nothing to indicate… that these transfers were not made for Mr Wang’s benefit.”

這筆費用雖高,但無涉違規、無利益衝突,亦未回流至本人帳戶,因此未被認定為可追回資產。結果,這兩張香港保單成為張蘭資產中的唯一安全堡壘

四、信託與保險的差異與互補

功能面向

家族信託

香港保險

風險隔離

藉由法律主體隔離資產與個人債務責任

投保後即屬保險公司帳上資產,具高度隔離性

資產傳承

可依據信託契約進行彈性安排

受益人事前指定,避免繼承爭議

法律挑戰風險

若形式與實質不符,易遭「穿透」挑戰

保單具保險法保障,舉證門檻高

操作靈活度

高:可定義多層次條件與權限

中:以契約為基礎,受保險公司規範

成本與透明度

設立與維運成本高、需專業律師參與

保費明確,條件清楚,適合跨境資產配置

五、規劃建議:信託+保險的雙重策略

在面對資產保全、傳承與國際法域風險時,建議高淨值人士採取「信託+保險」的組合策略:

  • 以信託處理傳承細節與控制權分配,增加彈性與長遠安排。
  • 以保險實現資產保留與法律保護,防止突發風險或信託穿透造成的資產流失。

信託為資產「安排」的利器,保險則是資產「保命」的盾牌。

結語:真正的財富安全來自設計的初心與紀律

張蘭案讓我們深刻理解,信託並非設立即可高枕無憂,若未遵循法律精神、維持結構獨立性,再精緻的安排也可能失效;而保險的契約穩定性與法律保護性,在關鍵時刻反而發揮了堅實的保全作用。

在複雜多變的財務與法治環境中,唯有以合規、他益與長期紀律為原則出發,才能讓資產安排真正經得起時間與現實的考驗。

參考資料:

解鎖境外保單優勢:國際資產管理的新選擇 !! 資產隔離的迷思:家族信託為何未能守護張蘭? 千金難買少年貧:沈殿霞的遺產信託智慧

Read more

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如何解讀?

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如何解讀?

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香港保險時,往往心裡冒出同樣的疑問: 「這些分紅真的拿得到嗎?還是保險公司在畫大餅?」 尤其當業務員說到「非保證收益」時,客戶更容易覺得不踏實:既然叫「非保證」,是不是代表將來可能一分都拿不到? 那麼,現在保單裡演示的高收益率,會不會只是泡影? 這些疑慮其實非常常見,也是很多人對港險心存芥蒂的原因。今天,我就帶您用故事、歷史、數據和制度監管,一步步拆解香港保險的「保證 + 非保證收益」結構。 歷史回顧:為何香港敢談「高收益」? 要理解香港保險,必須先回顧它的歷史。 * 1841 年:香港保險業開端,當時第一家保險公司在港成立。從那時起,香港保險經歷了政權更迭、世界大戰、亞洲金融風暴、2008 金融危機,卻有一個關鍵事實:至今沒有任何一家香港人壽保險公司破產。 * 1948年3月12日正式成立的臺灣產物保險公司,它是接管日治時期日本保險會社後成立的。 另外,台灣第一家壽險公司則是1947年成立的台灣人壽保險公司。  這段歷史差距奠定了保險文化的不同。香港保險業不僅歷史悠久,而且發展中逐漸吸收了「美式分紅」和「

投資新浪潮: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如何改寫投資未來?

投資新浪潮: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如何改寫投資未來?

想像你用手機就能投資房地產或私募基金,這不是夢,而是證券代幣化帶來的新時代。從新創到華爾街巨頭,誰在推動這股潮流?投資人又該如何把握? 未來你的投資組合會長什麼樣? 試著想像這樣的一天: 早晨打開投資 App,看到清單上除了熟悉的 蘋果、特斯拉,還多了幾個新標的: * 「紐約出租公寓收益基金(Tokenized)」 * 「矽谷成長型科技股權(Security Token)」 * 「綠能基建債券(Tokenized Bond)」 你沒有花 50 萬美元買下一棟房子,也不必成為合格投資人才能進入私募基金,而是只用幾百美元,就能參與這些代幣化資產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存放在你的數位錢包裡,24 小時隨時可以交易。 這就是「證券代幣化(Security Tokenization)」正在帶來的改變。不僅僅是技術升級,而是一場 資產形態、金融基建與投資文化 的深度重構。 探索數位金融前沿:從痛點到願景 投資人常常困於傳統資產的三大痛點: 1. 高門檻:動輒數十萬美元起跳的私募基金或不動產投資。 2. 低流動性:

Innodata (NASDAQ: INOD) — AI 資料服務新星:從「人力標註」到「資料平台」的蛻變

Innodata (NASDAQ: INOD) — AI 資料服務新星:從「人力標註」到「資料平台」的蛻變

投資亮點 * 營收爆發:Q1 營收 US$58.3M(+120% YoY);Q2 營收 US$58.4M(+79% YoY)。 * 盈利拐點:Q2 調整後 EBITDA US$13.2M(佔營收 22%);淨利 US$7.2M,去年同期還在虧損。 * 毛利率改善:Q2 毛利率 43%,比去年同期的 32% 提升明顯。 * 現金穩健:手上有 US$59.8M,外加 US$30M 信貸額度沒動。 * 全年指引上修:成長目標從「40%+」調高到「

CrowdStrike (NASDAQ: CRWD) — 從端點防護到「AI 原生安全雲」,三條增長曲線的再加速

CrowdStrike (NASDAQ: CRWD) — 從端點防護到「AI 原生安全雲」,三條增長曲線的再加速

為什麼要關注 CrowdStrike? 關注 CrowdStrike 的理由,現在比一年前更充分。第一層故事,是它仍在以高雙位數的速度擴張一個極大的市場:Q2 會計年 2026(截至 2025/7/31)營收 11.7 億美元,年增 21%;本季新增加的 Net New ARR 2.21 億美元,把期末 ARR 推到 46.6 億美元,年增 20%。 更關鍵的是,非 GAAP 指標的盈利能力與現金流在同時抬升:本季非 GAAP 營業利益 2.55 億美元(營業利益率 22%),自由現金流 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