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 歲婦人血淚示警:領利息 3 年後才發現「保險公司不存在」!

從一位70歲婦人千萬積蓄被騙談起的金融教育,近期台中一名70多歲婦人因投資「境外保單」慘遭詐騙,損失了近千萬元。她原以為自己做了穩健投資,連續三年都如期收到利息,卻在第四年才驚覺:「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!」這起案例再次提醒我們:面對陌生或非透明的金融商品,金融商品再保證,也不能用信任取代查證。
以下三個重點,讓我們在接觸境外保單時做出更安全、理性的判斷:
- "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常見的話術與陷阱"
- "投保境外保單前要了解哪些重要資訊?"
- "多一分查證,少一分遺憾"
一、詐騙是怎麼發生的?三大常見陷阱
許多受害者並非因貪心而受騙,而是落入以下常見陷阱:
- 信任代替查證:當推銷者是熟人或長期信任對象時,容易忽略對保單背景與合法性的查證。
- 高報酬迷思:若保單強調穩定高收益,且前期如期給付,容易使投保人產生安全感與依賴,進而降低對商品真實性與可持續性的質疑與審慎判斷。
- 資訊不足與理解落差:不了解境外保單的運作與申購流程,未能察覺交易模式中潛藏的異常與風險。

二、投保前,應該確認的三件事
1. 商品是否合規且資訊透明?
除了公司合法,也要確認保單本身合規、條款清楚。建議特別注意:
- 商品是否已在原屬地完成登記與核備?
- 條款與說明書是否完整、可供查閱,無隱藏費用或模糊條件
- 是否揭露所有費用與收益結構?
- 是否提供易於理解的語言版本,以避免誤解?
2. 尋求可信賴的金融機構或顧問協助
境外保單涉及跨境法律、稅務與金融制度,建議透過具聲譽且受監管的保險經紀公司、銀行機構、財富管理顧問或律師事務所作為中介協助者。專業機構不僅能協助篩選合法商品,更能在文件審閱、稅務影響評估與風險揭露上提供專業建議,有助於降低資訊不對稱與誤判風險。選擇具有國際經驗與合規背景的機構,能為跨境投保行為提供更穩固的保障。
3. 保險公司是否合法且受監理?
- 確認該公司為註冊地合法設立,並受當地金融監理機關規範
- 查明是否具備發行該類保單的資格
- 檢視過往財務紀錄與信評
以香港為例,可至「保險業監管局(IA)」官網查詢公司名錄與持牌狀態

三、「多一分查證,少一分遺憾」
案例中的婦人損失的不僅是金錢,更是對制度與人心的信任。這起案件提醒我們:
- 是否也曾因信任而忽略查證?
- 面對看似穩健的金融商品,是否真的讀懂了條款與風險?
透過此案例,我們看見:正確的金融知識、透明的資訊查核,以及可信賴的專業協助,是每一位投保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防線。
面對「境外保單」或其他投資型商品,重點並非恐懼,而是以「了解、比較、查證」的理性態度面對。真正的保障,是來自於我們對金融商品的理解與選擇權。